到保山沉浸式體驗最美的“詩和遠方”
新寨村里,咖啡飄香,游客爭相打卡;野鴨湖畔,風光秀麗,周邊群眾以“綠”生財;天堂山中,山林如海,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群眾致富增長點……
8月,“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系列新聞發布會保山各縣(市、區)專場在隆陽區、施甸縣、昌寧縣召開,中央及省市媒體齊聚一堂,在青山綠水間,沉浸式感受保山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體驗保山最美的“詩和遠方”,體會保山式“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在保山,就是保山各族人民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秉持自然和人文多樣性的基礎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在團結奮斗中追尋豐富多樣、獨特可感的美好生活,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讓綠色成為保山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充實。
到隆陽尋一抹咖香
“中國咖啡看云南,精品咖啡在保山”。氤氳的一抹咖啡,是隆陽區向大家展示的一張亮麗名片。源遠流長的咖啡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出類拔萃的咖啡品質、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動了保山小??Х认泔h世界。
在隆陽區潞江鎮山頂一號咖啡莊園,一群原本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選擇了到高黎貢山扎根,他們拿起鋤頭和鐮刀種咖啡,將一個荒草叢生、房屋凋敝的空心村轉變為一個花木成蔭、咖啡飄香的人間煙火之地,以咖啡莊園的方式售賣咖啡,在安居樂業中保護莊園所在地——藏在高黎貢山東麓的古寨石梯寨。
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咖啡第一村”,新寨村依托“保山小??Х?rdquo;地理標志品牌,推動咖啡向精品咖啡轉型升級,讓新寨咖啡逐步從高黎貢山香飄全國。
新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介紹,新寨村以新理念提質,構建咖啡“選、種、采、加”一體化、全鏈條、高質量發展模式,咖啡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如今,借助電商銷售、直播帶貨、網紅打卡等新業態,新寨咖啡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群眾收入不斷增加,農文旅融合的模式讓更多群眾吃上咖啡飯、賺上咖啡錢、走上致富路。
隆陽區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地域優勢,緊緊圍繞打造“一杯世界級咖啡”這一目標,把精品理念貫穿到全產業鏈,讓保山小??Х茸叱龃逭?、跨越山海、融入市場、繪就出一幅幅鄉村振興新圖景。
到施甸追尋一次詩和遠方
彩云之南,施甸韻美。走進楊善洲故里,施甸之美并不只是河山壯美、風光綺麗;不只是物華天寶、民族多彩;也不只是文脈厚重、人杰地靈。一幅幅“誓把荒山變綠洲”的奮斗詩篇,“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田園詩畫。
“地質奇觀話滄海”的歲月史詩,“晴空一鶴排云上”的發展贊歌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施甸尋覓如夢如幻的“詩和遠方”。
掩映在林海間的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是全國各地黨員淬煉黨性之所、尋根固魂之地。這里的萬畝林海,是楊善洲老書記人生最后22年留下的寶貴財富。“他的生命,就是大亮山堆積著的綠。他的精神,就是大亮山挺拔著的梁。”如今,善洲林場之旅已成為人們追尋楊善洲同志足跡,體驗善洲林場生態奇跡,感悟楊善洲精神的紅色文化之旅、體驗自然之旅、滌蕩心靈之旅。
在20世紀70年代被譽為“滇西糧倉”的施甸縣,因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成為育種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的“稻母之鄉”。秋收時節,稻谷飄香,稻浪如海,阡陌縱橫的稻田與錯落有致的村莊相得益彰,繪就了一幅幅秋收美景圖。
善洲故里、稻母之鄉、地質寶庫、高山硒谷是對施甸的代稱,更是一個讓人徜徉在秀美山水和人文景觀間,追尋心中向往的詩與遠方的最好歸宿。
到昌寧赴一場千年茶鄉之約
昌寧,素有“千年茶鄉”的美譽。這里是兼具歷史底蘊與秀美風光的有風之地,是承載瀾滄江、天堂山、古茶樹、黑溫泉神韻的田園城市。
依托“一江一山一葉一泉一城”的資源優勢,昌寧縣充分挖掘旅游資源發展潛力,不斷謀求旅游產業的突破性發展,構建了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融合發展的格局,打造有一種叫云南生活茶旅融合新體驗,進一步擦亮“千年茶鄉”區域品牌。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昌寧的山,是動物的天堂、百花的天堂,也是水的天堂。其中有滇西“原生秘境”和“天然氧吧”之稱的天堂山更是有云豹、小熊貓等181種珍稀動物在這里棲息。
全國農業技術能手、保山工匠周增志是一名長期在昌寧從事茶產業發展和研究的新昌寧人。他說:“昌寧的好茶不僅助力當地群眾發展茶產業增收致富,也吸引著外地游客到昌寧尋古茶、逛茶山、學制茶、吃茶宴、唱茶歌,體驗采茶制茶飲茶的快樂。作為一名新昌寧人,我對昌寧的茶文化和茶產業充滿信心,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承托起干凈、健康的茶葉正把茶產業同茶旅,同溫泉康養相結合,全方位多層次釋放康養價值。”
四面環山、萬頃田園,城市、村落、丘陵、河流、農田相交相融,右甸河穿城而過,沿岸生態綠柳垂蔭,白鷺飛舞、生機盎然。到昌寧,體驗一種叫云南的生活,赴一場千年茶鄉之約。
到保山沉浸式體驗最美的“詩和遠方”,感受保山式“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在尋覓一抹咖香中、在追尋善洲故里的詩與遠方里、在赴一場千年茶鄉之約中放慢匆匆腳步,感受無限詩意與美好。(施媛媛)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木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