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嶺增綠 鄉村出彩
云嶺增綠 鄉村出彩
——云南推進農業農村綠色高質量發展
彩云之南,生態為美。野生亞洲象、羅平油菜花、昆明藍花楹……因“網紅”動植物多次出圈的云南,生物多樣性居全國之首,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花園”美譽。
西南屏障,保護為重。云南生態系統雖然豐富,卻敏感脆弱。這里是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地處眾多國際、國內河流的上游或源頭,承擔著維護區域、國家乃至國際生態安全的戰略任務,生態區位極其重要。
脫貧地區,發展為要。作為全國脫貧縣、重點幫扶縣、脫貧人口數量最多的省份,云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是關鍵。
兩難多難之中,云南三農發展之路怎么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以此為指引,云南全省上下篤定前行,讓綠色成為云嶺大地的鮮亮底色、生態成為和美鄉村的動人神韻,寫下了一個個精彩的鄉土故事。
一座湖 一條街
——“靠山養山,靠水養水”,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如今的洱海,有“環境監測員”之稱的海菜花重現,成為夏秋時節一道亮麗風景,洱海生態廊道上,游客悠然享受天藍水清的愜意。然而曾幾何時,洱海周邊的人們曾飽受水質惡化困擾,切身感受過粗放發展之痛。
“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洱海邊強調,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在此引領下,洱海保護跳出“就湖抓湖”格局,開啟了一場“靠山養山,靠水養水”的創新實踐。
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設立正是為此。圍繞洱海生態保護,聚焦流域綠色轉型,多家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在這里匯聚。
“把小院建在村里,就是要走出實驗室,從實踐中找到問題關鍵所在。”記者到訪時,小院師生正準備入戶調研,小院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金可默在吃午飯的空檔接受了采訪。“通過實際調研和‘六縱七橫’的監測網絡,我們發現了洱海污染的主要規律。比如,下雨后十幾分鐘是污染的高發時段,通過進行針對性地提前攔截,能有效減少進入洱海的污染源。”
除了專家力量,本地村民更是保護洱海的主要力量。站在一座不起眼的水池邊,灣橋鎮宣傳委員劉維介紹,“古生村家家都有這樣的污水處理池,生活污水在這里沉淀處理后再流入庫塘和濕地,最后用于灌溉。”從“救火式治理”轉為保護性治理,洱海入湖河流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保護和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
大理市大理鎮南五里橋村毗鄰洱海,隨著洱海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游客越來越多,南五里橋村也確定了保護生態、承接游客的定位。為此,村“兩委”干部帶頭打掃房前屋后、栽種綠植、美化庭院,帶動全村人養成美化綠化村莊環境的習慣,同時對村內垃圾“戶保潔、村收集、鎮清運”,在村里空地建設口袋公園,綠化村路、河道。
如今,南五里橋美食一條街已成為蒼山洱海間的一條“網紅”街,旅游旺季常是“一座難求”。街上100多家餐飲商戶都由本村村民經營,而他們又帶動更多村民創業增收,有的做餐桌椅生意,有的做烤雞、火燒粑粑等賣給飯店。2022年,南五里橋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
一座湖、一條街的變化,背后是“顏值”和“產值”的辯證轉化。近年來,云南深入實施洱海、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累計建成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85個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國家級生態村,發展的底色更綠、成色更足。
果當家 花為媒
——喚醒沉睡的生態資源優勢,以“綠”為先發展資源經濟,高原特色農業牌越打越精彩
“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站在大理州賓川縣云福萬畝柑橘示范園里,望著滿山沃柑,示范園負責人曾志軍回憶起10年前——雖然賓川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熱、全年光照達2700多小時,是晚熟柑橘的優勢產區,但因為發展理念所限,當時的農業生產仍是“大路貨”多、“綠優特”少,農民收入很低。
產業要轉型升級,就云南省情而言,最現實、最有條件的就是發展資源經濟,激活沉睡生態資源,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而對賓川來說,高原立體氣候優勢正是產業升級的寶貴資源。
綠色理念釀出滿城果香。賓川縣走差異化發展、錯季上市的果業之路,特色水果產業碩果累累,云福萬畝柑橘示范園就是成果之一。記者采訪當天正是沃柑采購高峰期,示范園路邊停著十多輛裝滿沃柑的貨車。曾志軍自豪地說:“我們的沃柑現在供不應求,提前預訂都不一定能買到,山東、江西、湖北、河南、廣東……全國各地都有合作客商。”
如果說沃柑是高原特色農業的“后起之秀”,那種植面積和產量常年位列全國第一的云南鮮切花,則可說是“老牌王者”。云南鮮花看昆明,昆明鮮花看晉寧。2022年,昆明市晉寧區花卉園藝種植面積達6.1萬畝,鮮切花產量55.66億枝,產值達34億元,花卉產品遠銷國內外。
這離不開晉寧優越的自然稟賦。晉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干濕分明,很多玫瑰品種一年能開六茬。但近年來,長時間連種導致土壤酸化、鹽化嚴重,制約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怎樣讓“老牌王者”長盛不衰?答案在一個“綠”字。“不搞綠色種植,我們就很難再種下去了。”晉寧昆陽張良花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良說。對癥下藥,他率先嘗試高標準綠色無土種植,創新“半基質栽培”“全基質栽培”方式,不僅解決了土壤連作障礙,還省水省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常規種植,玫瑰畝均年產量約4萬枝;推廣無土栽培后,畝均年產量約14萬枝,算下來單產提高3倍多。”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樣以花為媒,位于大理州的云南怡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則將賽道轉向玫瑰加工。公司基地負責人馬迎春告訴記者:“大理山地多、氣候好,我們在山上種玫瑰,外觀可能沒有鮮切花那么好看,但種的是大馬士革玫瑰品種,出油率高達萬分之四。目前公司已建成3000多畝標準化有機種植示范基地,每年可生產鮮花200多噸,經濟效益達到1700多萬元。”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一變,資源優勢就是發展優勢,氣候、緯度、環境要素也是生產要素?;ㄏ愎?、茶咖醇厚、軟糯的西雙版納小玉米、紅艷的怒江草果……云南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成農民致富的綠色產業,“綠色云品”品牌農產品不僅極大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更實實在在鼓起了農民的腰包。
保原味 顯特色
——“組組行動、戶戶參與、人人有責”,創新農村末梢治理,厚植傳統文化底蘊,為鄉村綠色畫卷塑形鑄魂
“無資金、無項目、無設計、無企業參與”的“四無村”,也能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嗎?
對騰沖市曲石鎮清河社區黨總支書記封禮銳來說,答案是肯定的,清河社區下表院村的發展就是例證。下表院村位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高黎貢山下,轄區內有200多只短尾獼猴。守著好生態和豐富資源,這里卻曾是“四無村”,村里沒有成熟產業,村民大多以種地打工為業,還常為獼猴偷吃莊稼而煩惱。
直到2021年,抓住建設騰沖市農村末梢治理模式示范點的契機,下表院村按照“商量-實行-再商量-再實行”的基層協商工作法,開始讓支部唱主角、村民當主體。“有問題就開村民大會協商,村里不少人在景區打過工,多少懂一些,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思路就有了。”封禮銳告訴記者,在村民自發探索協商中,大家確定了“自主設計、就地取材、變廢為寶、鄉土氣息”的村莊發展思路。
如今走在下表院,步步是景:村民自發捐出的3000多盆蘭花點綴在村莊各處,田間地頭挖來的蕨葉、麥冬、紫綠果組成道路綠化;枯木、廢棄豬槽、瓦罐、廢棄煙稈等制成花盆,火山石邊角廢料、簸箕、風車等打造出裝飾景觀;本地農民畫家和群眾創作的鄉村特色畫串起村莊旅游線路,還成為熱門打卡點;村子附近的獼猴園由村民設計管護,特色旅游項目“喂食獼猴”很受歡迎,又解決了獼猴吃莊稼的問題……
其實,村里也試過找專業機構做規劃,對方提出要修建玻璃棧道。“不僅花錢多,還會破壞村子的原生態和特色,最終沒通過村民協商,也就沒建。”封禮銳說。
“組組行動、戶戶參與、人人有責”,鄉村治理新格局帶來產業興旺,創造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局面。2022年,下表院村成功創建AAA級景區,僅今年春節就吸引游客4萬多人次。
相比較下表院的“塑形”,騰沖市和順鎮則以“鑄魂”賦能綠色發展。和順鎮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哲學家艾思奇的故鄉,有著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館內藏書多達11萬冊,涵蓋歷史、地理、科學、文學等類目。據和順鎮副鎮長龐孟菲介紹,全鎮將近30%常住人口在此辦理了借書證,2022年進館人數超過14萬人次。
在和順鎮大莊社區,有一座和順圖書館的分館。管理員寸麗美翻開分館閱覽室的借閱登記簿,展示村民工整清秀的字跡:“和順人愛讀書,很多農民從小就練字。圖書館的閱覽室一直免費向村民開放,經常有大學生寒暑假來自習,也有村民農閑時來看書、練字。”
鄉土文化底蘊成為綠色發展的深厚底氣。近年來,和順鎮組建艾思奇百姓宣講團、鄉賢課堂等宣講隊伍,編印《和順鎮志》《和順鄉風文明讀本》《大眾哲學簡明讀本》,定期出版《和順鄉》鄉刊,學哲學、說哲學、用哲學在古鎮蔚然成風,綠色發展的辯證法更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咖啡師 女主播
——綠色發展給農民帶來的不只是收益增加,還有生活理念的轉變和更多可能
對于農民來說,綠色發展意味著什么?騰沖市清水鎮司莫拉佤族村村民羅愛艷,向記者講述了一杯咖啡的故事。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司莫拉佤族村,叮囑大家要“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今年,村里開起了“幸??Х任?rdquo;,年過40歲的羅愛艷成為咖啡屋的一名店員。
“過去我都不知道咖啡是什么滋味,現在美式、拿鐵這些基本種類我都會做,自己有時也喝一杯。”羅愛艷說,咖啡屋老板娘、從深圳到司莫拉創業的“新村民”葉玉香教會她制作咖啡,又教她經營民宿:“過去我家的民宿沒特色,吸引力不行,現在后院鋪上了石子路,搭上遮陽棚,還給游客提供咖啡和簡餐,生意好多了。”咖啡屋的工資加上經營民宿收入,羅愛艷家日子越來越紅火。
與羅愛艷不同,李雪芬的故事與一部手機有關。李雪芬是騰沖市荷花鎮甘蔗寨社區村民,也是甘蔗寨立茵堂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貨主播。
從第一次直播“太緊張”“忘了要說什么”,到現在能游刃有余回答直播間的“連珠炮”提問,李雪芬在合作社組織的培訓和一場場直播中成長為一名“老主播”。包括她在內,立茵堂合作社共有12名鄉村女主播,都是附近村鎮的留守婦女。“我們幾個有時還會比比,看誰直播數據更好。”李雪芬告訴記者,和過去打零工相比,現在她不僅工資翻倍,還學會了一門手藝,如果將來有機會,也想試試自己創業。
青山綠水間,越來越多農民像羅愛艷和李雪芬一樣,能種莊稼也會煮咖啡,能拿鋤頭也會用手機。綠色發展不只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改變著千百年來人們對農民的固有印象,乃至農民對自己的想象。
大地增綠,產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出彩。一組數據是最直觀的呈現:2022年,云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4012.18億元,同比增長4.9%;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對農民增收支撐強勁,全省農民經營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達48.7%,高于全國14個百分點。綠色發展還在路上,更多云嶺鄉村因“綠”而美、緣“綠”而變的故事還在書寫,令人期待。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竟涵 郜晉亮 劉詩麟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木瑞
